带娃控制不住情绪?收好这份《正确发火指南》

系统推荐 原创 如何正确的发火 更新:2022-06-29 09:29:17

父母生气的目的,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,改正错误的行为,而不是让他觉得屈辱或惭愧。

教育一个孩子,注定是费心又费神,孩子们就好像精力旺盛的小魔王,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。

父母情绪上来的时候,免不了对孩子发火或者动手,事后又觉得控制不住情绪而愧疚。

最令人绝望的是,很多人告诉父母:打骂式教育,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
这让我们教育孩子时无从下手,到底该如何正确对孩子发火?

“愤怒”是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必要情绪。

愤怒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,为人父母很难避免。

大人对孩子表达愤怒不完全是坏事,实际上,它保护着大人的底线和原则,让孩子知道行为底线在哪里。

比如,孩子三番四次夜不归宿,家里人很担心。当父母在这件事上生气,才能让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,他才能明白原来晚归这个行为在家里是不被允许的。

也就是说,你的愤怒在提醒孩子:你的行为不对,让我觉得难过。

合理有效生气,帮助我们在育儿中快速处理问题。

其次,愤怒不表达,不仅影响心理健康,还会伤害到亲子关系。

情绪无法被压制。我们短暂压抑、忽视怒气,都是在心里埋下一枚定时炸弹,等孩子下次惹怒你,可能以更夸张的方式爆发。

很多父母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孩子,对孩子的不满都用在生闷气上,结果做错事的孩子一无所知,自己也越来越不快乐。

愤怒本身没有错,它只是一种情绪,即使对方是孩子,我们也可以好好生气。

只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,恰当表达愤怒情绪,它也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。

5340_qtcv_8194.png

发火有两条原则。

第一,不以牺牲孩子的安全感为代价。

其判断标准就是:孩子有没有在你的怒火中感受到“被抛弃”和“不被爱”。

很多父母在表达愤怒的时候,攻击性都很强,尝尝以伤害孩子的情感、身体、心理等方式来发泄怒火,具体表现为把抛弃当威胁、拳脚相加、说狠话,恶言相向等等。

最后,留给孩子长久的痛苦和恐惧。

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,很受感触:

爸爸陪孩子去打疫苗,孩子因害怕哭得撕心裂肺,爸爸哄了很久都没用。

最后,他也失去耐心,直接把孩子提起来摔了出去。

或许是心疼,在摔出去孩子没多久,爸爸又把他抱了起来。

人在气头上做出的选择,往往会令自己遗憾后悔,这位爸爸亦然。

生气很正常,不正常的是我们把孩子当出气筒,让愤怒以攻击性很强的形式出现。

孩子小时候,我们凶一点、狠一点,他们不会记仇,这是因为孩子对父母有天然的依恋。

但是,这种依恋有保质期,如果我们不注意发火的次数和方式,依恋也会逐渐消失。

第二,我们不能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品质。

父母在最生气的时候,对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敌对感,脱口而出的第一次字是“你”:

你总是这样!

你怎么这么笨!

这是我们生气时经常犯的错,把孩子的一个行为归结于孩子的人格品质,给孩子贴标签,愤怒的矛头指向孩子的人格。

这其实是一种人身攻击,似乎让我们生气的不是行为本身,而是孩子这个人。

这个时候,比起你的愤怒,你的否定和打击更加伤孩子的心。

要知道,我们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愤怒,批评的重点应该放在行为上。

5340_zh1b_2950.png

如何发火,才能不伤害孩子?

用一个词来表达。

当孩子惹祸的时候,不少父母一边生气,一边指责,最后孩子不仅没听进去,还破坏了亲子关系。

父母的声音虽然很大,但是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。

这时,不妨用一个词语大声表示你的愤怒,人们常说“字越少,事越大”,而在育儿中,大人的指令越简单,反而比说教更有力量。

汤加辉老师曾经提到过一个技巧:

“简单吼出一个词,既释放了情绪,又吸引的孩子注意力,最重要的是,给了他一个机会该提醒自己怎么做,而不至于让父母白费口舌。”

“孩子,衣服!”

“孩子,灯!”

“手机!”

不要小看这些简单指令,它们会让孩子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错误,纠正错误的能力也会增强。

用“我”代替“你”,多谈你的感受和希望。

当孩子做的事情让你生气时,相比于告诉对方“你错了”,说出你的感受更能帮助孩子改变。

表达的话术可以总结为:描述行为——表达感受——提出希望改进的方式。

比如你下班回家,看到孩子在打游戏,你发火指责说:“就知道打游戏,作业写完了吗!”

孩子在你的骂声中,不情不愿放下手机,然而第二天你回家,孩子依然没有写作业,最后教育陷入怪圈:非要发火,孩子才听。

想要孩子改变,不如换一种方式表达:

“妈妈工作一天回到家,真的很累,看到你作业没有完成,我的心里更难受了。”

5340_svxw_6585.png

孩子比你想象中更加关心你,当你对他示弱示软,比起来说气话,更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了,唤醒内心想改变的力量。

认清我们对孩子表达愤怒的目的是合作。

每次发火前,深吸一口气,给自己几秒钟时间去接纳愤怒。

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“六秒钟法则”也就是当你生气或者愤怒的时候,延迟6秒再做决定,这六秒钟的时间可以让你感受到自己的情绪,有效避免因情绪做出的错误决定。

这个时间里,我们可以学习心理暗示:我们生气的目的,是为了让孩子听你话,为了让孩了解你的感受,而不是让他觉得屈辱或者惭愧。

时刻把这句话藏在心理,孩子才不会被推到对立面。

我们不是人,也是需要时间学习的父母。

学会生气不简单,但好在不算晚。


举报 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
青舟教育
写了 231782 字,被 8 人关注
专注青少年厌学,叛逆,沉迷游戏,自闭等教育问题! 联系电话:15138907572